张公是位品性正直之人,极喜钻研学问,但借用鲁迅先生的说法,则是有些“迂”
,亲朋好友传
下许多有关他的故事,虽是六、七十年代的背景,今日读来却依然让人忍俊不止。
一、“拾金不昧”
一日,张公要去洗澡,妻子连忙给他准备好毛巾等用具。脱衣洗浴后,张公觉得心旷神怡,不觉在池中多泡了一会儿。直到有人喊
:
“到点
了
!
”,
张公才打算上“岸”
穿衣。人都陆陆续续走到穿衣室了,张公忽然发现自己的毛巾旁有个崭新的香皂盒无人认领。张公顾不得穿衣,忙在人堆中询问
:
“谁丢了香皂盒
?
”连向十七、八遍后,才见一个小伙子挤过来
说
:
“是我的。”
张公一脸严肃地劝他说
:
“小伙子,以后可不能这么丢三拉四
!
”
小伙子点点头,拿着香皂盒走了。
张公因为做了此项好事,回家后觉得很神气。妻子问
:
“怎么样,洗舒服了吧
?
今天给你拿了块新香皂,还好用吧
?
”
张公答道
:
“泡得太晚了,没顾上用香皂。”话还没落,却听收拾用具的妻子问
:
“咦
;
香皂盒呢
?
”
张公此时才想起
:
上个月女儿买回一个漂亮的香皂盒,为此,妻子专门还买了块新香皂。
二、安牙
张公是南方人,喜吃甜食。没曾想牙却早早地掉了两颗。
看着父亲不能再咬硬物,女儿很心疼。正逢出差到北京,便对张公说
:
“咱到北京给您安牙去。”
张公开始时认为没必要,却经不起女儿的再三劝说,便下决心去北京安牙。
到北京后,女儿安排住宿,打听医生,邀定时间,忙了个不亦乐乎。
半个月过后,牙安好了。此时的张公很得意,直夸女儿孝顺,为自己解决了实际问题。待女儿办完公事后,父女俩心满意足地踏上了回乡的火车。
火车启动了,呼呼地冒起了白烟。张公对女儿说
:
“北京就是好有机会真想再来一回。”
忽觉喉咙有些痒,张公猛咳一声,冲着打开的车窗向外一吐,却见一物飞出了窗外,只听张公“啊呀”叫了一声,原来,飞出的正是两颗假牙。父女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两颗假牙留在北京的土地上离自己越来越远。
三、包扎
张公虽是知识分子,但在当时的年代却需要经常参加劳动。一日,单位组织去植树,从来不摸铁锹的张公对此物总有些害怕。
千小心,万小心,还是一下子铲在了脚上。脱鞋一看,大脚趾已流出血来。同事们见状,赶忙要扶他去卫生所包扎。张公疼得动弹不得,只好将其扶在一平地坐下,并派人去取来了纱布。
张公摆手说
:
“你们去忙吧
!
我自己来包扎。”大家见伤也不太重,便由他吧
!
休息时分,大家围坐在张公身边,却见包扎后,脚趾仍在缓缓地渗血,仔细一看,原来他将纱布包在了第二个趾头上。
众人不解,却听张公慢慢解释
:
“那个趾头留着血,包住它也要流,况且再给它绑上层东西,它不就更疼了吗
?
”
四、洗澡
六、七十年代,住楼房者少,居平房者众。张公家并不富裕,大女儿出嫁后,剩下的四口住在两间平房中。一间大点,老两口与儿子住,一间极小,只能给女儿放张床,放个柜子。
夏日炎炎,张公每日都要脱去上衣擦擦汗。一日,家人有事都出门了。张公想
:
何不趁此机会痛痛快快地洗个澡呢
?
于是赶紧关住门。为防家人突然回来撞上,就用两张椅子从里面顶住了门,好有个缓冲。洗得正痛快,忽听有人开门。
张公心想有椅子顶着也进不来,所以懒懒地喊道
:
“等会儿再进。”
话音未落,门却哗啦一声开了。隔着椅子,张公见儿子站在门外正瞅着赤条条的自己,不觉目瞪口呆。原来,门是向外开的。
五、礼貌
张公在单位是科研骨干。一日,正在家中困坐,有人进来告知
:
“厂长在单位等着研究新项目。”
张公听后,高兴地骑上车子就向单位赶去。原来,这个项目已提交了近一年了。今天能提出研究,张公能不高兴吗
?
一路上,他还在盘算自己对新项目的想法。一分神,忽见前面有一黑影。由于躲闪不及,张公连人带车摔倒了。张公想
,
这下可把人撞坏了。爬起后
,
忙说
:
“对不起
,
对不起。”
周围却传来一片笑声。抬头一看,被撞者岿然不动,只是棵柳树而已。
作者:李红